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十二、人的理解力能照其理性的发育而被提升到光,也就是天堂天使所在的智慧中;他的意愿能照其生活的行为而以同样的方式被提升到热,也就是爱中;但意愿之爱不会被提升,除非人意愿并实行理解力的智慧所教导的事
ISB14.人类心智是指它的两种官能,被称为理解力和意愿。理解力是接受天堂之光的容器,这光本质上是智慧;意愿是接受天堂之热的容器,这热本质上是爱,如前所示。这两者,即智慧和爱,从显为太阳的主发出,既普遍又具体地流入天堂,天使由此而拥有智慧和爱;它们也既普遍又具体地流入这个世界,世人由此而拥有智慧和爱。
此外,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从主发出,同样结合在一起流入天使和世人的灵魂,但并未在他们的心智中按着结合被接受。形成理解力的光首先在那里被接受,形成意愿的爱逐渐被接受。这也是出于主的旨意,因为每个人都要重新受造,也就是被改造;这一切通过理解力实现。因为从幼年开始,他必须获得真理和良善的知识,这些知识将教导他要过良善的生活,也就是正确地意愿和行事。意愿就这样通过理解力形成。
为了这个目的,人被赐予将其理解力几乎提升到天堂天使所在之光的能力,好叫他能看到他当意愿并由此做什么,还叫他能在世上有暂时的兴盛,死后则永远幸福。他若为自己获得智慧,并使他的意愿服从智慧,就会变得兴盛和幸福;但他若使自己的理解力服从他的意愿,就会变得不兴盛和不幸福。原因在于,意愿自出生以来就倾向于邪恶,甚至倾向于极恶;因此,除非它受到理解力的约束,否则一个人将冲进令人发指的事,甚至会出于他与生俱来的野蛮本性,为了自己而摧毁和屠杀所有不支持和迁就他的人。
此外,除非理解力能被分离,单独得以完善,意愿则通过它被完善,否则一个人将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个野兽。因为没有这种分离,没有理解力超过意愿的这种上升,他将不能思考,并出于思考说话,只能通过声音表达他的情感;他也不能出于理性,只能出于本能行事;更不用说他能知道属于神的事,并通过它们认识神,从而与神结合,活到永远了。因为一个人貌似凭自己思考和意愿,貌似凭自己思考和意愿就是结合的相互元素;因为没有一种相互性,就不可能有结合,就像没有反应,就不可能有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一样。唯独神进行作用,人让自己被作用;表面上看,人貌似从自己做出反应,但这种反应内在来自神。
从得到正确理解的这些事可以看出,人的意愿之爱若通过理解力被提升,是何性质,若没有被提升,又是何性质;因此,这个人是何性质。可通过对比来说明,如果人的意愿之爱没有通过理解力被提升,这个人是何性质。他就像一只在高空飞行的老鹰,一看见下面的食物,也就是它渴望的对象,如小鸡,小鹅,甚至小羊羔,就立刻俯冲下去吞吃它们。他还像一个奸夫,把妓女藏在地下室,时而上到房子最上面的房间,与住在那里的人明智地谈论贞洁,时而又匆匆离开他的同伴,在下面与妓女纵情淫荡。
他又像塔上的窃贼,在那里假装守望,但一看见下面掠夺的对象,就急忙下去夺取。他也好比沼泽的苍蝇,纵队飞行在奔跑的马头上,但当马停下时,它们就落下来,投入沼泽之中。这就是意愿或爱没有通过理解力被提升的人,因为那时,他仍在脚下,沉浸于自然界的不洁之物和感官欲望。那些通过理解力的智慧征服了意愿欲望的诱惑之人则完全不同。对这些人来说,理解力后来进入与意愿的婚约中,因而智慧进入与爱的婚约中,它们一起以最大的快乐住在上面。
ISB1.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,或一方进入另一方,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,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,它们都是假设。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,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,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。
第一种,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,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,因为表面上看,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;同样,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,并在那里产生观念;嗅觉、味觉和触觉也一样。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,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,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,并进入灵魂,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。
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,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,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。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,因而更纯粹,是在先和内在的;但身体是物质的,因而更粗糙,是在后和外在的;按照秩序,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,在先的流入在后的,内在流入外在,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,而不是反过来。因此,按照秩序,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,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;同样,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。
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,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;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、同时随着身体行动。然而,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,然后是同步的,连续运作是流注,同步运作是和谐;例如,当心智先思考,然后说话时,或当它先意愿,然后行动时;因此,确立同步之物,却排除连续之物,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。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,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,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,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,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,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。
620.启14:4.“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,他们原是童身”表他们没有在教会的真理中掺入杂质,以信之虚假玷污它们,而是因它们是真理而热爱真理。“妇女”表示源于对真理的情感的教会,因而在反面意义上表示源于对虚假的情感的教会(参看434,533节),在此表示源于对真理的情感的教会,因为经上说“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”;“沾染妇女”与奸淫并行淫所表相同。“奸淫和行淫”表示玷污和歪曲圣言(参看134节)。“他们原是童身”表示他们热爱真理,是因为它们是真理,因而出于属灵的情感而热爱真理;“童身”(即童女或处女,virgins)之所表示这些人,是因为“童女”(或处女,童身,virgins)表示作为渴望与主结合,成为妻子的新妇的教会;渴望与主结合的教会热爱真理,是因为它们是真理;当人照真理生活时,结合就是藉着真理实现了。正因如此,在圣言中,以色列、锡安和耶路撒冷被称为“童女”和“女儿”(或女子);因为“以色列”、“锡安”和“耶路撒冷”表示教会。
在主的教会,所有这样的人都由“童女”(或童身)来表示,无论是少女或少男,妻子或丈夫,男孩或老年男子,女孩或老年妇女;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及 “童女”(或“处女”、“童身”)的地方明显看出来,如:“处女以色列”(耶利米书18:13;31:4,21;阿摩司书5:2;约珥书1:8);“犹大的处女”(耶利米哀歌1:15);“锡安的处女”(列王纪下19:21;以赛亚书37:22;耶利米哀歌1:4; 2:13);“耶路撒冷的处女”(耶利米哀歌2:10);“我百姓的处女”(耶利米书14:17)。因此,主将教会比作“十个童女”(马太福音25:1等)。在耶利米书,经上说:
以色列的处女哪,我要再建立你,你就被建立,你必与欢乐的人一同跳舞而出。(耶利米书31:4,13)
诗篇:
神啊,他们已经看见你,看见我的神、我的王行走,进入圣所;都在击鼓的童女中间。(诗篇68:24,25)
王的女儿在你尊贵妇女之中,王后佩戴俄斐金饰站在你右手边;女儿啊,你要听、要看;王羡慕你的美貌;推罗的女儿必来送礼,民中的富足人也必向你求恩;王的女儿在里面极其荣华;她的衣服是用金线绣的,她要穿锦绣的衣服被引到王前;陪伴她的童女要进入王宫。(诗篇 45:9-15)
在这段经文中,“王”表示主,“王后”表示作为妻子的教会,“女儿”和“童女表示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。
在圣言其它部分,与“少年”(或少男)一并提及的“处女”(或少女,童女)表示类似的情感,因为“少年”(或少男)表示真理,“处女”(或少女,童女)表示对这些真理的情感;如以下经文:
看哪,日子将到,我必差饥荒到地上,人饥饿非因无饼,干渴非因无水,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;当那日,美貌的处女和少年的男子必因干渴发昏。(阿摩司书8:11,13)
西顿哪,你当惭愧;因为大海说,我没有劬劳,也没有生产,没有养育少男,也没有抚养童女。(以赛亚书23:4)
主将处女,就是犹大的女儿踹下,像在酒榨中一样;看我的痛苦,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。(耶利米哀歌1:4,15,18)
祂的良善何等大,祂的荣美何其盛;五谷健壮少男,新酒培养处女。(撒迦利亚书9:17)
城中街道上必满有男孩女孩在街上玩耍。(撒迦利亚书8:5)
耶路撒冷的处女坐在地上;锡安的处女哪,我可将你比作什么呢?我的处女和少男都在街上躺卧。 (耶利米哀歌2:10,13,21)
此外还有其它经文(如耶利米书51:20-23;耶利米哀歌5:11,13,14;以西结书9:4, 6;诗篇78:62-64;申命记32:25)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